新闻动态
首页 · 新闻动态 · 院部动态 · 正文
教育科学学院:“大候鸟”再赴乡约,以青春实践绘就盛夏答卷
作者:杨婕,李欣怡 发布时间:2025-07-28 09:31 点击量:

盛夏七月,青春似火。7月13日至7月22日,教育科学学院“乡村振兴·大候鸟”志愿服务团赴玉林市兴业县小平山镇宽畅村及宽畅小学,开展为期10天的助农支教活动,以青春之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
7月13日清晨,宽畅小学的暑期注册点已布置完毕,整齐的桌椅、分类明确的登记表、志愿者们热情的笑脸,让前来报到的家长和孩子倍感亲切。随着时间推移,校园里渐渐热闹起来,孩子们的欢笑声与家长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。

“老师,我去年参加过活动,今年还想上书法课!”二年级学生小庆拉着志愿者的手,迫不及待地说。注册过程中,志愿者们分工清晰,有的引导家长填写信息,详细说明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;有的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。

一位家长感慨道:“‘大候鸟’团队每年都来,孩子盼了整整一年。你们不仅教知识,还带他们做游戏、学本领,我们家长特别放心。”截至上午11点,近百名学生完成注册,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笑脸,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。

支教团队以乡村为起点,将乡土教育与家国情怀相融合,为宽畅小学的孩子们铺就一条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的成长之路。手工课上,孩子们用剪纸剪出家乡的稻田与村口老树,学着剪五角星、红旗;以“画画你眼中的家乡”为主题的绘画课上,有孩子画了奶奶的菜园,也有孩子画了学校操场上飘扬的国旗,笔触里藏着对家园与国家的双重眷恋。志愿者还专门开展献血宣传活动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献血对他人的帮助,传递“点滴奉献能汇聚成大爱”的理念,让互助精神与家国情怀相互呼应。

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中,孩子们制作手抄报,摘抄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;音乐课上,当《七子之歌》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响起,孩子们回应旋律,动情歌唱。在“我的梦想”主题班会上,“想回家乡当老师”“想当军人保家卫国”的朴素愿望,彰显孩子们对家国的赤诚之爱。

此外,支教团队还带来心理团辅课程。课程以“集体同心”为方向,志愿者通过“桃花朵朵开”“同舟共济”等游戏,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熟悉彼此、学会协作,感受集体温暖,凝聚爱乡爱校的向心力。

从乡土印记到家国情怀,课程像纽带串联起“家乡—祖国”的情感,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土地上,慢慢懂得:爱家乡是底色,爱祖国是胸怀,成长的力量正源于这份层层递进的热爱。

基层是乡村振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青年成长的“练兵场”。为让志愿服务精准对接乡村需求,支教团队在开展教学的同时,主动下沉基层,以实际行动参与宽畅村的日常运转与发展。

志愿者每日到村委值班,协助整理档案、布置会议、接待村民咨询,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,正是基层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——既能为村干部减负,让政策落实更顺畅,也让志愿者在与村民的近距离接触中,读懂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。7月荔枝丰收时,团队响应农户需求组建助农小队,走进果园帮忙采摘,用汗水衔接起“服务群众”的最后一环,让基层服务既有温度也有实效。

从村委办公室到田间地头,志愿者们的参与印证着: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落脚点”,也是民情汇聚的“晴雨表”。青年扎根基层、服务基层,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,更让青春在贴近大地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价值。

支教活动的最后一天,宽畅小学成了欢乐的海洋,支教结课典礼热闹开展。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轮番登场:舞蹈《快乐女孩》里,蹦跳的身影满是孩子气的活力;歌伴舞《我会等》的旋律中,清澈的歌声里藏着对相聚的不舍。创意作品走秀环节更添惊喜,防溺水主题手绘画、稚嫩却工整的书法作品、课堂上折的纸船与花朵依次亮相,每一件作品都透着认真与热爱。

“这10天太值了!”一位家长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慨,“孩子不仅学了新东西,性格也开朗了,回家总说要像老师一样爱国、助人。”村委会干部看着眼前的热闹,笑着补充:“这些课程像种子,在孩子们心里发了芽。”这场盛夏的相聚虽暂告段落,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向上生长的力量,那些关于爱与成长的记忆,终将成为他们未来路上的光。

从注册报到的温情互动,到特色课程的心灵滋养,从献血宣传传递的互助理念,到基层服务中扛起的责任担当,再到结课典礼上成果绽放的动人图景,“大候鸟”团队用为期10天的实践书写着“青春筑梦乡村间,支教助农谱新篇”的生动注脚。

“乡村振兴·大候鸟”志愿服务团自2015年成立以来,至今已有11年。十多年的坚守,早已不是单向的付出。一批批“大候鸟”衔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,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。青春的活力为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,支教的火种点亮孩子们的成长路,助农的汗水浸润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;而乡村的厚重,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,让青春的价值在乡土间熠熠生辉。

(摄影:黄秋榕、覃甄庄、黄焕、杨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