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强化公众环境保护意识,激发青年学子投身生态环保实践的主动性与创造性,助力推动形成全民参与、共治共享的绿色发展格局,4月22日,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联合玉林市生态环境局、玉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主题为“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。
检测水质健康,守护母亲河安澜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要保护好生态环境,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30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“绿动未来”生态研学实践团,奔赴玉林市南流江河段开展母亲河水质检测志愿服务活动,以专业知识守护碧水清流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玉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业老师详细地讲解河流采样布点、采样方式、样品检测等知识,并认真指导志愿者如何使用专业仪器对江水溶解氧、pH值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检测。志愿者认真观摩操作流程,聆听技术讲解,并体验如何运用检测仪器开展水质“体检”。志愿者纷纷表示,“课堂上我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终于‘活’起来了!保护环境,从我做起,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!”此外,志愿者围绕水质变化规律、污染防控技术等问题与专家进行探讨和交流,进一步深化对水资源保护技术的学习和理解,将专业实践与环保教育深度。
志愿者学习水质检测技术知识
活动合影
净滩行动进行时,共绘生态画卷
春日的南流江河畔,两岸新柳含烟,暖风裹挟湿润的水汽拂面,捎来泥土与芳草的清新。弯腰拾文明,打响“绿色攻坚战”,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,化身“江河卫士”,穿梭在芦苇丛与滩涂间。志愿者俯身捡拾隐藏在草丛中的塑料瓶、零食包装袋;在芦苇荡边缘,有人用长柄夹夹出饮料瓶,有人蹲在地上细心捡起烟头与纸屑。活动结束后,志愿者汗流浃背,根据类别对垃圾进行分类,分类后的垃圾被运送至指定处理点,可回收物同步进行资源化处理,圆满完成守护母亲河的青春接力,得到群众频频点赞。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守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,更是一堂“行走的大思政课”,传承低碳环保、绿色发展理念,带动更多人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倡导者。
志愿者在清理河岸垃圾
用脚步丈量山河,让青春与生态同频
通过实地考察、数据采集、环保手册发放与科普宣传等途径,志愿者结合所学专业知识,走访沿岸居民,开展南流江生态调研与科普宣传。在活动中,志愿者围绕水质保护、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调研,倾听民众对水质变化、生态治理的感知与建议,为群众讲解水资源保护、垃圾分类、生物多样性保护,以及保护河流生态的重要性等科普知识,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,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。
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境调研和宣传
用妙笔绘绿意,“袋”动绿色生活
“我要在环保袋上画一个蓝色的星球,那里有碧水蓝天!”前来参加环保袋与团扇创意涂鸦体验活动的小张同学兴奋地说。在活动现场,白色环保袋与素面团扇整齐摆放在长桌上,同学们围坐一圈,蘸取五颜六色的丙烯颜料,手握彩笔,发挥奇思妙想,一笔一画,尽情创作,结合地球保护、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等元素,用画笔在环保袋和团扇上描绘生态梦想,绘出心中的绿色愿景,让身边的“低碳生活”可见、可触、可感知。在同学们的努力下,一幅幅精美的手绘作品诞生了!这些手绘作品积极呼应“减塑”“低碳”的理念,是绿色发展的“传播器”,又融入传统手工艺元素,是传统文化“行走的宣传牌”。
同学们参加环保袋与团扇创意涂鸦体验活动
同学们手绘团扇作品
建设生态文明,关系人民福祉,关乎民族未来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,建设美丽中国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。守护绿水青山是青年时代担当的“成长必修课”,青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朝阳力量。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将持续深化“化育”科普学堂实践育人品牌建设,播撒生态理念的种子,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,让思政教育在社会课堂中“生根发芽”,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。
(图片/韦莉幸、苏英林、庞观燕)